习得性无助
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学概念,定义为个体在反复遭遇无法控制或避免的不良情景后,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认知态度,认为自己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不良的情况或结果。此时,即使环境发生变化,情况可被改变,受试者也往往会持续保持无助的行为模式。现在,这种现象通常被用来描述即使努力也对现状无济于事的状态。
一般人在有了这种习得性无助感之后,会从三个方面感受到绝望。第一个是自我方面,习得性无助的个体一般自我概念非常低,并不是说是无我,而是说对自己没有概念,没办法客观评价自己,导致社会适应性很低。其中一部分人表现为:在设法完成目标的时候,往往漫不经心,觉得自己没有理想,或者自己的理想不值得实现。往往觉得只要不付出努力,即使输了也不会太难看。第二个方面提现为泛化,泛化的意思是说,很容易由一次失败引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。或者说是,容易小题大做。一件很普通的事情,习得性无助的个体会觉得天都塌了,觉得这件事没有办法弥补了,自己一辈子都完了。第三个方面是固化,或者说稳定,也就是说,具有习得性无助感的个体,抱有这样的观念:糟糕的事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。
那么,如何对抗这种感觉呢?第一个要珍惜生活中很小的选择权。有研究表明,当监狱里的囚犯没有选择床铺和餐食的权利的时候,往往劳改减刑欲望会比不上那些有这些权利的。所以日常生活中,选择真的很重要。因为选择权这种东西,太重要了。一旦剥夺就会导致习得性无助的发生。第二个是要正视失败。我们不能听天由命,要坚信命运这种东西是自己走出来的,也许生下来每个人的牌不一样,但是怎么出是自己的事情,所以不管手里的牌怎么样,在人生结束前,都有赢的机会。一定要让自己自信起来,天生我材必有用,我辈岂是蓬蒿人。第三个是要让自己多去接触新思维新事物。或者是换个环境,或者是打开一本新的书,看一部新的剧。新的事情会带来改变,会刺激我们的感官。